記者 吳昱賢/報導
受到新冠肺炎影響,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(COP15)將從中國昆明改至加拿大蒙特婁,並延期至12月舉辦,會中將繼續討論《多樣性公約》(CBD)的最終版本。日前,聯合國轄下組織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」(IPBES)發布生物性多樣性評估報告,報告中直指多數國家的決策者短視近利,呼籲各國領袖應該在COP15中做出改變的承諾。
延伸閱讀: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破局 目標、補助皆無共識 會議再延期
綜合外媒報導,6月21日聯合國公告,COP15峰會將從中國昆明改至加拿大蒙特婁,中國仍是大會主辦國,負責主持會議。COP15峰會原訂在2020年舉辦,因疫情多次延期,加上預備會議時各國無共識,能否在12月的會議中順利通過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。
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是一項多邊條約,有三個主要目標:保護生物多樣性(或遺傳多樣性)、使生物資源可永續、公平公正地分享生物資源之益處(Benefit Sharing,又稱惠益分享),每次的締約方大會都影響著未來5至10年的保育政策。
在會議又延期的情況下,聯合國轄下組織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」在7月10日發表一篇生物多樣性報告,希望影響各國領袖在COP15峰會的決策。這份報告由85名專家共同撰寫,他們來自50個不同的國家,經過審核、分析、評估6,200多篇研究與報告,統整出一個結論──人類正使地球面臨生物多樣性危機。
報告中指出,全球5萬個野生物種滿足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物質需求,無論是食物、能源、醫藥還是建築材料,然而其中只有34%物種為「永續利用」(sustainable use),其餘物種的數量都出現明顯下降。南非生物學博士John Donaldson表示:「棲息地被過度開發是多數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。我們必須直面動物族群減少的問題並扭轉趨勢,讓牠們與人類有更好的未來。」
報告還發現,世界上70%的窮人仰賴野生物種生存,野生動物旅遊也是他
們的重要收入之一。報告指出,世界各地的保護區每年接待80億遊客,創造6,000億美元的產值,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:「享受這些經濟效益的同時,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。」
科學家們還發現,各國決策者在考慮自然環境、動物保育時,往往只考慮短期、經濟上的增長,這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危機,過去雖然有許多相關研究,但只有5%的研究影響政府決策。
報告共同主持人、法國海洋研究學院Ifremer的研究員Jean-Marc Fromentin強調:「政策可以推動變革,我們需要決策者納入更多樣化的價值考量,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。」報告共同作者、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「氣候行動之聲」(Voices for Just Climate Action)項目經理Barbara Nakangu也表示認同,她說:「我們不能再浪費時間了。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正在加劇,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,我們將走向毀滅性的未來。行動的第一步,就是政府必須祭出政策干預。」
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(TRAFFIC)專員Anastasiya Timoshyna則認為:「多數的數據並不讓人意外,但這是第一份統整性的報告。這份報告揭示了全球人們對野生物種的依賴程度。」她強調:「這份報告來得太及時了!我們希望各國領袖能在COP15峰會中重新思考生物多樣性危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