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野保法》對金屬捕獸陷阱大開後門 動團至行政院抗議 政院承諾兩週內法案送立院

記者 李娉婷/報導

台灣《動物保護法》禁止製造、販賣、使用獸鋏已久,2020年也再公告禁止使用金屬套索陷阱(俗稱山豬吊),然而,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卻對這些無差別捕獸陷阱設有例外條款,多年來,獸鋏、山豬吊持續在山林中氾濫,山區居民更是對「三腳狗」的存在習以為常……

為了要求行政院將擱置近兩年的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修正條文儘速送交立法院,終結殘忍金屬陷阱對動物造成的巨大痛苦與傷亡,今(28)日上午,20多個動團聚集行政院前,高呼口號抗議,最後行政院代表出面回應,表示草案已經準備好了,也完成了和立法院的溝通,這兩週修法版本就會進立法院審議。

4月28 日一早,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、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、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、台灣巴克動物懷善救援協會、台灣鳥類救援協會、台灣愛克特動物重生救援協會、台灣動物法律扶助協會、台灣天竺鼠救援協會、台灣鳥寶救援協會、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、台灣友善動物協會、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、世界愛犬聯盟、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、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、台灣愛狗人協會、屏東縣生命奇蹟護生協會、台東縣關懷生命協會等團體以及多位動保志工來到行政院前抗議。   李娉婷/攝

今日一早,行政院門口放滿了山豬吊與捕獸鋏等金屬陷阱,50、60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動團代表與志工舉著標語,齊聲抗議行政院長期忽視金屬捕獸陷阱對動物的傷害,3隻由ACT台灣愛克特動物重生救援協會收容照顧的斷腿狗也來到現場,用身體控訴這些無差別陷阱造成的威脅——到底什麼時候,這些使無數動物傷亡的器具,才能在台灣絕跡?

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(TSPCA)執行長姜怡如指出,獸鋏、山豬吊等無差別性獵具傷害保育類動物、一般類野生動物及犬、貓等寵物案件層出不窮,她指著現場十多具陷阱說道:「大家可以看到現場這些陷阱,其實只是我們志工在救援動物時發現的少少一部分,這些陷阱殺傷力非常強大,動物一旦誤碰,可能會造成開放性骨折、脫臼、傷口發炎感染等,更殘忍的是,放陷阱的人不會固定去查看是否有動物被捕,很多動物最後是被活活餓死、渴死的。動物基於求生本能,一定都會試圖掙脫陷阱,也時常有動物自己扯斷、咬斷肢體,即時牠們幸運存活,也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。」

動保團體帶來志工發現的捕獸陷阱。   李娉婷/攝

姜怡如說明,現行《動保法》已禁止獸鋏的使用、製造、販賣、陳列或輸出入,也有透過公告來禁止山豬吊的使用,但問題在於《野保法》第21條、第21-1條的例外條款開了非常大的後門,「因為法制不一,現況就是陷阱氾濫、已經失控。而且不只山區,志工也時常在市區發現這類陷阱,因此我們今天才要大聲呼籲,《野保法》也應該全面禁止殘忍的獸鋏和山豬吊!」姜怡如補充表示,且禁令不該只限於使用、設置行為,也應包含販售、製造與輸出入。

兩次在國發會平台發動提點子連署的ACT志工Jerry也來到現場,他指出,ACT園區目前收容有284隻狗,其中有88隻都是因為捕獸陷阱而受傷,這樣的狗不只醫療費用可觀,未來送養也不易。Jerry曾在2021、2022年發起管制獸鋏的連署,兩次都在短時間內達成超過5000人響應的門檻,林務局也在2021年同意修法,並送交了修法版本至行政院審議,然而這一拖就是近兩年,無數動物因此殞命。抗議活動現場,Jerry也親自示範了獸鋏的破壞力:

ACT台灣愛克特動物重生救援協會救援的三腳狗亮亮。   李娉婷/攝
ACT救援的小莉,小莉除了因為捕獸陷阱而失去右後腿外,左前腿也有一圈中過山豬吊留下的痕跡,無法再長出毛來。   李娉婷/攝

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林憶珊執行長提出保育類野生動物受害的案例:去年遭殺害掩埋的臺灣黑熊568,就是中山豬吊陷阱後遭設置陷阱的獵人射殺,而且在此之前,568已中過多次捕獸陷阱——以統計學抽樣理論來看,其他動物遭殘害數量及陷阱數量絕對超出想像。

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林美吟秘書長也表示,雖然台灣已公布捕獸鋏禁令,但這些年來,各地的台灣獼猴及其他野生動物仍常見因獸鋏斷肢的情況,甚至在壽山國家公園範圍內,獼猴多次被記錄到遭受捕獸鋏的嚴重傷害,她指出:「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農地,連在國家自然公園內都頻繁發生。」

關懷生命協會倡議主任周瑾珊則提及,政府例外開放殘忍獵具的使用,以及消極的管理,已造成許多非法產業鏈的興起,「在這些獵具背後,捕獲的獵物怎麼處理?我們沒有法律去規範,因此一些非法肉品、動物標本就會流入市面——有心人士會利用農損防治等藉口獵捕具經濟價值的獵物,私宰、販售圖利,獵捕野生動物成了熱絡的經濟市場,同時也帶動了陷阱買賣需求。」

在抗議行動的尾聲,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副處長林煌喬出面回應了動保團體的訴求,他表示目前草案已經準備好,稍有延遲是因為需要和立法院做好溝通,避免出現前兩年法案送進了立院卻未審議的狀況,他也向在場陳抗團體承諾,約兩週內《野保法》修法版本就會進立法院審議。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