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鯨鯊日 禁獵捕、發展生態旅遊
齊守護“海洋溫柔巨人”

8月30日是世界鯨鯊日,鯨鯊有「海洋溫柔巨人」之稱。圖片來源/Getty Image

記者 吳昱賢/報導

鯨鯊(whale shark)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,和大眾對於「鯊魚」的刻板印象不同,鯨鯊個性溫馴,更有「海洋溫柔巨人」之稱。在8月30日世界鯨鯊日,瞭解如何守護這個海洋溫柔巨人也十分重要,鯨鯊早已被《華盛頓公約》(CITES)列為禁止獵捕、捕撈的Ⅱ級保護物種,台灣也已經禁止捕撈。除此之外,菲律賓旅遊景點近年也修改了「鯨鯊共遊」的行程,發展生態觀光!

鯨鯊的體型就像鯨魚一樣龐大,最大體長可達約20公尺,體重可達約42噸,名字「鯨鯊」二字也代表著牠的身分——體型最大的鯊魚。雖然鯨鯊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鯊魚,但是牠的性格十分溫和,幾乎不會主動攻擊,常有潛水愛好者在海中與鯨鯊共舞,牠也因此獲得「海洋溫柔巨人」的稱號。而鯨鯊身上的斑點密密麻麻,乳白色斑點在藍色的海水中猶如一顆顆星星在閃爍,因此印尼稱呼牠們為「geger lintang」,意為「背部擁有星星的魚」。

在台灣,鯨鯊也被叫做豆腐鯊,因為牠們的肉質猶如豆腐般軟嫩而得名,這也代表著台灣曾是世界上主要獵捕鯨鯊的區域。不過在鯨鯊被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》(IUCN)列為瀕危物種,同時被《華盛頓公約》列為禁止獵捕及捕撈的Ⅱ級保護物種後,台灣也從2002年7月開始實施鯨鯊總捕獲量管制,並在2008年開始全面禁止捕撈、販賣鯨鯊肉及相關產品。如果定置網不慎捕獲鯨鯊,漁民也需立即通報,並由學術單位識別、放入標籤、野放。

在2008年的國際鯨鯊會議上,科學家們擔憂鯨鯊的數量越來越少,因此訂定8月30日是「世界鯨鯊日」,希望讓更多人瞭解鯨鯊的困境。鯨鯊面臨過渡捕撈、棲息地喪失、船隻撞擊等威脅,各國也開始紛紛禁止捕撈,不過船隻撞擊仍然是鯨鯊死亡的一大因素。

近年來,菲律賓、澳洲的「鯨鯊共游」行程越來越熱門,這些旅遊行程也包含了餵食鯨鯊。澳洲弗林德斯大學(Flinders University)研究員克里斯汀(Christine Barry)表示:「人們會餵食冷凍蝦米來吸引鯨鯊,這已經成為印太地區越來越普遍的旅遊行程。」克里斯汀表示,她的研究團隊與菲律賓的保育團體合作,發現鯨鯊越來越習慣人們的餵食,也會導致鯨鯊遭到船隻撞擊的可能性增加。

菲律賓發展出完整的鯨鯊旅遊,其中還有「鯨鯊共游」的行程。圖片來源/Klook

菲律賓的兩大鯨鯊旅遊景點:歐斯陸(Oslob)與董索(Donsol)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旅遊方式。歐斯陸依然以餵食方式吸引鯨鯊,董索則順應鯨鯊的迴游季節,只在每年3月至5月開放共游行程,同時祭出限制船隻數量、靠近距離、接觸時間、禁止餵食等嚴格限制,以「生態旅遊」的模式,盡可能地把對環境與動物的影響降到最低。當然,這種遵循鯨鯊迴游季節,就需要碰碰運氣,不一定每次出船能看到鯨鯊。

克里斯汀指出,發展生態旅遊,不只是為了已經處於瀕危的鯨鯊,同時也是幫助以旅遊業維生的民眾,她說:「發展永續的生態旅遊,我們才能守護鯨鯊與在地居民。」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