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類毒品成癮、椋鳥攻擊性遽增 專家警告:人類藥物嚴重污染環境

鮭魚暴露於微量甲基安非他命後,出現成癮和戒斷症狀。圖片來源/Alamy

記者吳昱賢/綜合報導


對甲基安非他命上癮的鮭魚,出現心跳加快、焦慮、失眠等戒斷症狀;歐洲鱸魚則因抗憂鬱藥失去對天敵的恐懼;甚至還有避孕藥導致部分魚類改變性別,雄性魚因接觸避孕藥又變回雌性。這些都是現代藥物污染環境後,對野生動物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影響,科學家呼籲製藥產業必須儘速改革藥物,避免人類藥物持續對野生動物造成負面影響。

綜合外媒報導,這篇發表在《自然永續》(Nature Sustainability)期刊的論文指出,咖啡因、抗焦慮藥物、抗憂鬱藥和精神疾病藥物、避孕藥都進入生態系統,研究團隊還發現河流中殘留有古柯鹼、甲基安非他命等毒品。

該研究從全球 104 個國家的 1,052 個河流中測量 61 種不同的藥物,發現 43.5%的地點至少有一種藥物的痕跡超出了生態健康的安全水準。研究人員表示,活性藥物成分(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)污染的同時,野生動物也正面臨氣候危機、棲息地遭破壞等多重生存壓力。他們建議,製藥業必須緊急改革藥物設計,使其更環保。

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助理教授、研究作者麥可(Michael Bertram)表示:「這些化學物質進入環境有幾種途徑。其中一個是藥物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未經適當處理,直接排放到環境中;另一種則是人類服用藥丸後,藥物並未在我們體內被完全分解,因此透過排泄物進入到環境中。」

研究中指出多種藥物對野生動物的影響。例如體內含有抗憂鬱藥物「百憂解」(Prozac)的雌性椋鳥,對於潛在的伴侶變得興致缺缺,雄鳥則會表現得更具攻擊性來吸引雌性;歐洲鱸魚因憂鬱症藥物失去對捕食者的恐懼;暴露於低濃度咖啡因的魚類「胖頭鱥」(Fathead minnow)經常感到焦慮;對甲基安非他命上癮的鮭魚,則出現心跳加快、焦慮、失眠等戒斷症狀。

藥物甚至會改變動物性別,導致動物數量下降、甚至滅絕。麥可指出,某些會改變性別的魚類,因為接觸到避孕藥,又從雄性變回雌性,彰顯現代藥物廢棄物對於野生動物造成的重大負面影響。麥可表示:「全球各地水域中都發現了活性藥物成分,甚至存在於我們可能食用的動物體內。近幾十年來,藥物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,這是一個值得更多關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問題。」

麥可指出另一個明顯的例子,是一種抗發炎止痛藥物「雙氯芬酸」(Diclofenac),過去在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地區經常讓牛食用,避免牛隻生病、傷口惡化。這個藥物卻毒害了以牛屍為食的禿鷲,使得印度的禿鷲族群從 1992 年至 2007 年間下降超過 97%,此後印度的狂犬病病例激增,因為這些牛屍也被遊蕩犬隻吃了。

印度阿薩姆州一隻被雙氯芬酸毒害而死去的禿鷲。圖片來源/Getty Image

研究指出,藥物對人類和動物都有效,因此是特別危險的環境污染物,目前藥廠設計藥物的邏輯,是讓藥物在低劑量下也會產生反應。麥可建議:「藥物生產的生命週期可以改革,以遏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,並應培訓藥師、醫師、護士和獸醫了解藥物的潛在環境影響。」他補充表示,藥物可以設計成在使用後更容易分解,此外藥廠也應該增建廢水處理廠,避免藥物污染進入環境。

麥可說:「藥物必須設計得不僅有效且安全。同時也要顧及對環境、野生動物,甚至是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。」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