袋獾重生 企鵝不見了!澳洲小島復育計劃 反衝擊生態

塔斯馬尼亞鳥類保護組織指出,袋獾(Sarcophilus harrisii)導致瑪麗亞島(Maria Island)的小藍企鵝(Eudyptula minor)滅絕。圖片來源/Eric Woehler

2012年,澳洲政府為了復育瀕危物種袋獾(Sarcophilus harrisii),將袋獾引進該國的瑪麗亞島(Maria Island),當時引起不小爭議,有科學家認為身為捕食者的袋獾可能帶來另一波衝擊。近期根據「瑪麗亞島國家公園(Maria Island National Park)」統計,當地的小藍企鵝(Eudyptula minor)因為袋獾的引進而滅絕,引發一波討論。

綜合外媒報導,澳洲政府為了避免袋獾感染傳染性面部腫瘤疾病,2012年到2014年共引進28隻袋獾至瑪麗亞島,希望藉由天然的小島屏障來復育袋獾族群。到了2016年,袋獾成長到100隻左右,顯現族群的逐步成長。然而近期塔斯馬尼亞鳥類保護組織(BirdLife Tasmania)卻指出,根據瑪麗亞島國家公園的統計,袋獾引進後,島上原本棲息的3,000隻小藍企鵝已經全部消失。

瑪麗亞島最初被認為是袋獾的理想復育地點,因為島上沒有公共車輛和道路,而且還引進了袋獾可以捕食的大型物種。島上有塔斯馬尼亞沙袋鼠(Thylogale billardierii)、東部灰大袋鼠(Macropus giganteus),這兩種袋鼠族群都是透過每年固定捕殺來管理。

袋獾是強力的捕食者,因強大的咬合力、巨大的咆哮聲被稱為「塔斯馬尼亞惡魔」。圖片來源/Getty Image

然而,袋獾是強力的捕食者,攻擊時巨大的咆哮聲、強大的咬合力,以及遇到危險時會發出如臭鼬般刺鼻臭氣的特性,讓牠有「塔斯馬尼亞惡魔」(Tasmanian Devil)之稱,過去的復育行動也引起許多科學家反對。想不到這次竟直接讓瑪麗亞島的小藍企鵝滅絕。

塔斯馬尼亞鳥類生命組織研究員Eric Woehler無奈地說:「瑪麗亞島同時也是國家公園和鳥類的避難所,這3,000隻小藍企鵝的消失是毀滅性的,對保育工作是一個重大打擊。」Eric繼續補充:「很明顯地,這又是一個人類干預自然的悲劇,這個結果雖然可悲但並不意外。每次人類意外或故意地將哺乳動物引入海洋島嶼,結果總是一樣——鳥類面臨浩劫。」Eric更指出,其實塔斯馬尼亞州政府早已預料到這樣的結果,2011年塔斯馬尼亞州初級產業、公園和環境部曾撰寫一份評估報告,報告中指出,引進袋獾將對瑪麗亞島的企鵝及水鳥族群產生負面影響。

除了企鵝外,去(2020)年一篇研究還發現袋獾也會捕食短尾水薙鳥(Short-tailed shearwater),正在消滅短尾水薙鳥族群。Eric解釋:「由於袋獾的體型大、挖掘能力較強,牠們對築巢的短尾水薙鳥的影響比起其他食肉動物高出許多。」Eric還發現另一種鳥類蠟嘴雁(Cape Barren goose)也受到影響,他說:「通常蠟嘴雁在地面築巢,但我們最近發現牠們開始在樹上築巢,就是為了躲避袋獾捕食。」Eric認為,袋獾明顯地對瑪麗亞島的鳥類產生災難性影響。

對此,塔斯馬尼亞州政府的發言人僅表示:「所有保育計畫都採取滾動式修正,我們將繼續根據科學證據來改善現有的計畫。從長遠來看,瑪麗亞島仍然是最適合袋獾復育的地點,我們希望能夠藉此恢復野生袋獾族群。」

延伸閱讀:本島滅絕3000年 袋獾重返澳洲大陸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