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李娉婷/報導
上週五(10日),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(UNODC)發布了最新版《全球野生物種犯罪報告》(World Wildlife Crime Report),強調走私野生動植物對環境、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構成的威脅,並指出隨著穿山甲走私激增,全球非法象牙貿易有所減少,而人們對於老虎產品的興趣未減,也讓獅子、豹、美洲豹等大型貓科動物成為盜獵走私的受害者,其身體部位被假冒為老虎產品販售。
UNODC上週五發布第二版《全球野生物種犯罪報告》,在2016年發布的第一版報告,代表著UNODC對全球野生動植物犯罪狀況進行的首次評估,第二版則是對趨勢的首次評估,而一些物種呈現的趨勢相當驚人。報告並對紅木(Rosewood)、象牙和犀牛角、穿山甲鱗片、活體爬行動物、大型貓科動物、歐洲鰻鱺進行了深入的非法貿易案例研究。
UNODC採用來自約150個國家的數據,過去十年內,共有近18萬次緝獲,包含近6,000種物種。許多人都知道,穿山甲是世界上走私量最大的野生哺乳動物,報告指出,在2014年到2018年間,穿山甲的緝獲量增加了10倍,UNODC說,在那段時間裡,全球一共沒入了185噸的穿山甲鱗片,相當於約37萬隻穿山甲受害。
報告指出:「如果不是捕捉、屠宰、販售、走私、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等人為干預,像COVID-19這樣的病毒進化和傳播幾乎不可能發生。」穿山甲被一些科學家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,報告警告,目前的疾病大流行也許會讓某些形式的走私惡化,因為一些野生動物產品「被吹捧為COVID-19的療法,尤其是熊膽。」
與此同時,全球非法象牙貿易在2011-2013年達到巔峰後開始逐漸減少,報告表示,各國的象牙禁令似乎有助於進一步消滅象牙走私,尤其是中國在2017年推出的禁令,UNODC說,由於各國禁令導致的供應過剩,以及民眾態度的轉變,可能是象牙盜獵和價格下降的原因之一,UNODC補充表示,在2014年到2018年間,中國非法象牙的價格下降了一半以上。
不過,對於象牙盜獵下降的結果,國際環保組織「環境調查署」(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, EIA)認為這樣的結論過早,而且可能會產生誤導效果,各國仍應謹慎看待象牙盜獵問題,EIA指出,上個月發表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的一項研究就發現,非洲的象牙盜獵現象並沒有減少,在非洲西部、中部和南部,盜獵程度依然很高。
在大型貓科動物方面,老虎產品的緝獲量也在上升,而走私者對於其他可以作為替代的大型貓科動物也產生了興趣。報告指出,買家更喜歡從野生老虎取得的產品,而不是人工飼養的產品,但另一項應該關心的問題是,該產品是否真的來自老虎——報告發現,在龐大的需求之下,獅子、花豹、雲豹、雪豹和美洲豹等大型貓科動物也遭到捕殺,其身體部位再被走私者偽裝成老虎販售。
在1990年代,對老虎生存最嚴重的威脅是其身體部位在醫藥產業的運用,而最近的研究表明,老虎肉、虎骨酒或虎膏等產品,已經被減少用於醫療目的,但更多地被作為珍異奢侈品和補品使用。
報告最後指出,和許多市場一樣,野生動植物產品的貿易也已擴展到數位領域,如爬行動物和虎骨產品的銷售,已經轉向社群平台和加密軟體,但由於缺乏透明度、監管組織不一致以及執法能力有限,線上交易尤其難以解決。為了應對這些挑戰,報告提出了加強國際合作、跨境調查的必要性,並建議各國作出更多的努力,將野生動植物犯罪定義為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》(UNTOC)界定的嚴重犯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