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烏賊養殖技術突破 動保團體憂:水產養殖侵害動物福利

記者 吳昱賢/報導

日本有專家研發出突破性的烏賊養殖技術。圖片來源/OIST

烏賊在日本飲食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經常出現壽司、生魚片等料理中,但因於需求量大,再加上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,十幾年來日本的烏賊漁獲量不斷下降。不過現在,沖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(OIST)的研究人員表示,他們研發出穩定的烏賊養殖技術,可以穩定地供應烏賊。對此動保團體憂心,水產養殖的模式會侵害動物福利。

綜合外媒報導,日本魷魚、烏賊等十腕總目動物的捕撈量在1989年達到高峰,當年捕撈733,594噸;到了2018年已經驟降至83,593噸。對此,日本政府表示,漁獲量受到全球暖化影響,海水溫度上升影響了十腕總目動物的產卵與生長。不過實際上過度捕撈也讓牠們數量下降,近年日本都到中國、俄羅斯海域進行捕撈。

註:歐美國家使用Squid一詞指烏賊、花枝、墨魚、魷魚等所有十腕總目的動物,沖繩科學與技術研究新聞稿亦使用「イカ」一詞,為所有十腕總目動物之代稱。沖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培育的個體雖為萊氏擬烏賊(アオリイカ),但日本的漁獲量統計為所有十腕總目之動物。

為了避免野生烏賊數量銳減,各國科學家花了數十年時間嘗試養殖烏賊,不過最終都以失敗收場,因為烏賊具有攻擊性、對水流敏感,牠們以磷蝦、沙丁魚為食,成長速度雖然快,但壽命僅有1年,結束繁殖後就會死亡。

不過現在OIST的專家們聲稱已經取得突破,他們研發出一種廉價、高效方式,使烏賊的孵化率與存活率大幅提升。領導該專案的OIST研究員Zdeněk Lajbner說:「我們在實驗室中針對單一烏賊品系進行10代培養,我們證明了烏賊養殖可以安全運作。我認為我們有責任提供技術,並開發商業潛能。」Zdeněk指出,野生烏賊的數量難以預測且漁業資源正在枯竭,烏賊養殖技術將能「可靠且永續」的生產烏賊,而且成本低廉。

不過這樣的技術卻讓動物保護者相當擔憂。日本動物權利中心(アニマルライツセンター)代表理事岡田千尋表示:「在日本,任何水產養殖系統都不會考慮動物福利,這樣的技術讓人擔憂。隨著養殖系統的擴大,動物的痛苦也會隨之增加,人們想透過這種模式尋求更多食物,是無法實現永續目標的。」


岡田千尋解釋:「養殖烏賊需要其他魚類,烏賊養殖將給其他物種帶來壓力。」她呼籲立即停止該專案,以永續漁業或推廣「植物性魚肉」來取代水產養殖。此外她也表示:「在一個地方密集地飼養許多動物會侵害動物福利,水產養殖也不例外,甚至可能有水污染、寄生蟲和傳染病等問題。」

今年10月,以永續水產標章而聞名全球的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(ASC)通過一項新提案,認可魚類擁有「感知疼痛、壓力」的能力,要求養殖業者必須人道屠宰魚類。ASC表示,初步只會規範有鰭魚類,但不排除未來擴展到螃蟹、龍蝦、烏賊等海洋生物。岡田千尋指出,正當英國正在討論跟進ASC提案時,日本卻研發出新的烏賊養殖技術,若實際執行將是對「動物福利的一大侵害」。

延伸閱讀:魚能感受疼痛 國際水產組織要求人道屠宰 英政府擬跟進

面對外界的質疑,OIST的團隊堅稱,他們的專案將能減少對野生烏賊的壓力,並且持續為日本消費者提供健康、永續的海洋產品。Zdeněk還指出:「烏賊在野外是肉食性,但養殖時不一定需要提供肉類。我們都知道,素食的貓狗依然健康快樂,我們可以以植物蛋白取代魚類,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。」此外,OIST表示未來將繼續研究其他十腕總目動物的水產養殖方法。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