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記者 吳昱賢 /綜合報導
最新調查顯示,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支持以「永續利用」(Sustainable Utilization)政策為基礎的北極熊毛皮貿易,主張通過受管制的獵捕來兼顧保育與當地社群經濟。此舉引發全球保育界強烈反彈,批評其背離「保護瀕危物種」的初衷。
一份由《衛報》調查,耗時兩年的報告指出,野生動物保育組織WWF一直致力於支持北極熊皮草貿易,同時利用北極熊的形象來募款。
北極熊所面臨的威脅千真萬確,北極海冰的消失使牠們更難尋找獵物,被迫消耗更多的能量。在某些地區,北極熊出現體力下降的跡象,幼熊數量減少,而且死得更早。
目前,全世界僅有加拿大是仍允許北極熊商業狩獵的國家,每年出口約300至400張毛皮,主要銷往中國市場,每張完整毛皮售價高達6萬美元(約新台幣190萬元),通常用來製作奢華服飾或地毯。根據估計,目前全球北極熊總數僅剩約22,000至31,000隻,其中三分之二分布於加拿大。
這項為期兩年的調查發現,WWF協助加拿大持續販售北極熊皮草,原因是他們的「永續利用政策」:可以允許為了經濟目的 (例如為了皮草或狩獵戰利品) 而剝削少數動物,只要能改善該物種的整體狀況。
WWF在其立場聲明中承認,北極熊族群可能在未來數十年內因氣候變遷而大幅減少,但認為目前的國際貿易「並非對該物種的重大威脅」。此外,WWF強調,全面禁止國際貿易可能會對因紐特人(Inuit)等原住民族群的生計造成負面影響。
然而,一些原住民代表對此觀點持不同看法。美國阿拉斯加卡克托維(Kaktovik)的因紐皮雅特族(Iñupiat)嚮導Robert Thompson表示:「真正永續的方式是發展生態旅遊,而非販賣毛皮」。
在這份報告出爐前,WWF對北極熊皮草的態度就已經引起其他保育人士不滿。在2010年和2013年的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會議上,美國提出全面禁止北極熊國際貿易的提案,並獲俄羅斯支持。然而,WWF反對該提案,並遊說其他成員國拒絕支持禁令。
WWF政策經理Colman O’Criodain更在2022年CITES巴拿馬會議上表示:「北極熊族群雖面臨氣候變遷威脅,但尚未達到需提升至CITES附錄I全面保護的標準。」
WWF後續更發布新聞稿指出,即使將北極熊列入CITES附錄I,也無法阻止狩獵行為。該組織提到,加拿大因紐特人利用附錄II規範下的商業貿易合法性來維持生計,而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、Traffic、Pew環境組織和CITES秘書處也建議拒絕全面禁令。
除了北極熊外,WWF也曾遊說其他物種不要在CITES下獲得全面保護。例如,在2022年的CITES會議上,WWF成功遊說將納米比亞南方白犀牛族群從附錄I(全面保護)降級至附錄II(限制較少),以允許有限度的商業貿易。
長頸鹿、大象和河馬等物種也曾被列入討論範圍,但WWF對部分提案持反對立場,引發其他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不滿。在過去四次CITES會議中,約80個NGO組成聯盟反對WWF的建議。
包含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(NRDC)及國際人道協會(HSI)在內的約80個NGO聯合批評WWF的立場。他們認為,在氣候變遷和棲地喪失的壓力下,允許商業狩獵只會進一步削弱動物族群的生存能力。
前WWF董事Jean-Paul Jeanrenaud表示:「WWF長期享有公眾信任,卻支持北極熊皮草貿易,將令大眾感到錯愕甚至憤怒」。
面對外界批評,WWF回應:「狩獵是一個複雜的問題,通常與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權利有關,因此我們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反對狩獵。」
發言人補充說明:「我們反對所有不永續的狩獵和非法狩獵,包括在北極。到目前為止,北極熊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的消失和氣候變化,我們將繼續致力於這些重要問題的保護和宣傳活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