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2人造肉大躍進】植物肉產業積極在地化 培養肉端上國宴   

記者 吳昱賢/報導

新加坡政府在COP27期間,以培養雞肉菜餚宴請各國元首。圖為示意圖。圖片來源/Eat Just

2022年11月,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(簡稱COP27)首次將糧食危機、糧食相關氣候方案納入議程,新加坡更與新創公司Eat Just合作,在會議中供應培養雞肉菜餚宴請各國元首,這也象徵著培養肉(artificially grown meat)獲得政府認可,正進入大眾視野。與此同時,已經發展數年的植物肉技術相對成熟,起步較晚的廠商則專注於在地化,迎合當地民眾的口味。

Eat Just也在積極開發適合新加坡的培養肉菜餚。圖片來源/Eat Just


培養肉獲政府肯定 高成本仍是最大考驗

新加坡高檔餐廳1880推出的培養肉餐點大受好評。圖片來源/Instagram

2020年12月,美國新創公司Eat Just獲得新加坡食品局(SFA)的批准,成為全球第一個販賣培養肉(artificially grown meat)的公司。該公司2022年在新加坡積極發展,與高檔餐廳1880、街頭小吃Loo’s Hainanese合作販售雞肉餐點,前者採預約制,3道培養肉菜餚售價為23美元;後者販售的雞肉咖哩飯的售價則為3美元。


不只新加坡,手握培養雞肉、鴨肉和培養龍蝦技術的美國公司Upside Foods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的批准,該公司位於加州的工廠已經進入籌備階段,完工後每年預計可生產超過50,000磅的培養肉品。創辦人Uma Valeti表示:「作為一名醫生,我可能在職涯中幫助幾千名患者,但是我現在成功研發出培養肉,有可能徹底改革肉類生產模式,不僅可以影響數十億人的生活方式,也能挽救數萬億動物的生命。」

延伸閱讀:受屠宰場殘忍景象衝擊 決心拯救農場動物心臟科醫師研發培養肉 獲美國FDA核准
美國FDA批准培養肉上市 培養肉進入新紀元

正如Uma所說,傳統的肉類生產模式勢必會受到培養肉、植物肉影響,而其他國家政府也在積極布局,像是2022年荷蘭在培養肉產業投資了6,000萬歐元(約6,300萬美元),以色列政府提供5,400萬美金的研發經費給該國的「人造肉聯盟」(The Israeli Innovation Authority)。與此同時,中國也在2022年首次提出「生物經濟」的5年規劃,人造蛋白將是未來中國的發展重點。

雖然培養肉領域獲得多國政府支持,但高成本仍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。Eat Just就坦言,目前的產品售價都還是「賠本出售」,主要目的是推廣與宣傳,等當地的細胞培養廠生產設施完工,成本可望再下降。執行長Josh Tetrick表示:「我們希望創造歷史。兩年內培養肉品將不再昂貴,消費者能在高端餐廳,小販攤位和自己的家中享受世界唯一的『零殘忍』肉品。」

台灣肉製品加工龍頭大成推出的「蔬食紅燒纖牛肉麵」,植物肉的口感以假亂真。圖片來源/大成公司

亞洲在地公司起步晚 積極研發在地口味

相較於歐美國家植物肉逐漸成熟,開始出現培養肉的風潮,多數的亞洲公司起步較晚,這些公司因而積極研發適合當地人口味的植物肉品。像是台灣肉製品加工龍頭大成在2019年推出的植物肉新品牌「新食成」,在健康、環保、避免動物受苦的同時,也迎合台灣人的口味需求,諸如「蔬食紅燒纖牛肉麵」、「創新台式鹽酥雞」,都是台灣常見的庶民食物。

台灣知名餐飲業者春水堂已經開始販售大成食品的植物肉產品。圖片來源/春水堂

此外,新食成也供應植物肉給勝博殿、春水堂、檀島等連鎖餐飲業者。大成食品群總經理詹金和認為植物食品在台灣未來可期,他表示:「年輕族群間,已經覺得吃植物(基)食品是很潮的事。」詹金和還指出,台灣素食加工食品相當成熟,但植物肉並非素食,他強調:「台灣素食人口約占13%,仍有高達87%的葷食人口,植物肉市場一開始就是鎖定葷食客群,我們有信心做出仿似一般肉質的色、香、味。不過這不是為了取代任何肉品,而是讓消費者多一種蛋白質來源的選擇。」

以華人口味調製的新豬肉,在兩岸三地都有不錯的市場反應。圖片來源/社會企業

香港社會企業Green Monday旗下品牌OmniFoods研發的「新豬肉Omnipork」也以華人口味調製,讓人們能利用植物肉輕鬆做出家常菜,目前在台灣、香港、中國都能購入。台灣諸多餐飲品牌也樂於與OmniFoods合作,像是台灣水餃店八方雲集合作推出植物豬肉水餃;味丹企業也推出新豬肉系列的兩款「隨緣泡麵」。

不只肉品 培養海鮮也可期

Bluu Seafood以實驗室培養魚肉製成的魚條。圖片來源/Bluu Seafood

除了肉品,海鮮也是各個植物肉、培養肉廠商積極研發的重點。2022年8月,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歐洲食品科技公司「Bluu Seafood」就端出全球第一款以培養魚細胞製成的魚條和魚丸。據該公司所述,他們已經著手準備向多個國家申請,目標是在2023年底前在新加坡通過審核、上市產品。正在研發培養肉海鮮的新創企業也不少,像是研發蝦肉、龍蝦肉的新加坡Shiok Meats;研發鮭魚、鱒魚肉的Bluu Seafood;鮪魚肉的美國BlueNalu及香港的Avant Meats。

延伸閱讀:全球第一款實驗室培養魚條、魚丸開發完成 目標2023新加坡上市

前文提到的台灣大成與香港Green Monday,目前將主力放在植物海鮮的開發與銷售上。詹金和日前便在記者會透露,大成正在測試植物蝦仁、植物鮪魚,預計在2023年讓台灣人吃到「不用捕撈、養殖的蝦仁與鮪魚」。眼尖的消費者應該也發現,台灣的必勝客、金色三麥的菜單已出現新蟹餅、新魚柳等產品,這些都是OmniFoods新推出的植物海鮮產品,目前在香港已經能購入該公司的新魚柳、新吞拿(鮪魚)罐頭,九龍康得思酒店亦有販售植物海鮮之精品菜餚。
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