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P15達共識 30%地球面積將納保護區 執行效果仍有待觀察

記者 吳昱賢/報導

COP15最終成功通過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」。圖片來源/Gettty Image


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(COP15)第二階段在加拿大蒙特婁進行兩周的談判磋商。12月19日COP15順利通過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」,各國代表承諾2030年前將有30%的土地與海洋被納入保護區,隨著會議主席、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敲下木槌,也象徵著COP15圓滿落幕。不過此次會議僅有加拿大、中國兩國派元首參加,各國能否會積極執行,動保團體與多數媒體都認為有待觀察。

延伸閱讀:生態保育有成果 中國城市首入選 6中國城市入COP15“自然城市行動平臺”
COP15大會前夕 聯合國發表生物多樣性報告 籲各國領袖做出改變

綜合外媒報導,12月19日COP15會議主席、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敲下木槌,宣布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」正式通過。這項為期10年的協議設定了近二十個目標,預計在2030年前將30%以上的海洋和陸地納入保護區範圍,守護珍貴的野生動物、避免生物多樣性喪失。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,世界各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因為根據聯合國世界保護監測中心(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)的數據,目前只有大約16%的陸地和8%的海洋受到保護。

黃潤秋在COP15中負責主持會議。隨著他敲下木槌,象徵著COP15順利落幕。圖片來源/IISD MIKE MUZURAKIS

此外,該協定還要求將農場、牧場減少排放廢水,以減緩優養化,至少需減少一半的營養物質汙染(Nutrient Pollution);協定亦要求各國審慎觀察入侵物種引入的速度,避免威脅本土物種;另需減少使用一半的殺蟲劑用量,因為殺蟲劑正在殺死水獺、蜜蜂、鳥類等多種動物。

延伸閱讀:美國鳥類多樣性驟減研究發現:新菸鹼類殺蟲劑是元兇
研究:連兩年接觸殺蟲劑讓切葉蜂繁殖降44% 需好幾世代才能恢復
英國政府開後門 授權使用殺蟲劑環境團體:將殺死無數蜜蜂、破壞環境
殺蟲劑、遭獵捕銷售 世界水獺日 一起認識水獺的困境

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」作為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協議,有重要的象徵意義,黃潤秋表示:「歷經4年,我們終於來到了旅程的終點。我們手上的一攬子(一系列)文件能夠指引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,共同遏制並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,讓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,並惠及全人類。」

不過談判並不像表面上的和平,主要的衝突點是富國和窮國之間的補貼議題。根據聯合國估計,每年需要大約5,980億至8,240億美元才能扭轉全球物種喪失。會議一開始,中國提議到2025年,富國每年需提供至少200億美元的國際援助,2030年則需提供300億美元,不過剛果、巴西等南美洲與非洲國家認為,他們國家擁有豐富的生態系統,希望能獲得更多來自富國的援助。剛果環境部長Ève Bazaiba便指出:「我們努力達成目標,但我們擁有世界第二大的熱帶雨林,我們需要財政援助才能保護剛果的生態與動物。」

剛果代表對最後決議不滿,提出抗議但遭駁回。圖片來源/ANDREJ IVANOV

儘管剛果、埃及、喀麥隆等非州國家代表持反對立場,但最終主席黃潤秋以「2030年前富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億美元」通過提案,敲下木槌,剛果等國隨後主張決議無效,但被聯合國駁回。除了補貼之外,非洲國家還希望推動一個專門用於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基金,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遷。最終中國向非洲國家妥協,同意2023年起全球環境基金(GEF)將建立一個專門的生物多樣性基金分支。

多數保育團體對此表示讚賞,參與會議的非營利組織「為自然發聲」(Campaign for Nature)主任Brian O’Donnell認為,這是「史上最大的陸地與海洋保護承諾,他表示:「對於保育來說,這絕對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,我認為這是一個轉捩點。」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總幹事Marco Lambertini也認為,這種協議比起過去的幾個氣候目標,更有實質意義。

然而,世界各國領導人在未來十年中對這些承諾的重視程度還有待觀察。過去各國都沒有達到類似協定設定的目標,像是2010年於日本名古屋COP10會議中通過的20項「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(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),當時各國承諾2020年前自然棲地的流失必須減半,自然保護區要擴大到全球陸地面積的17%,不過12年過去,目標一項都沒有達成,僅有6項目標部分達成。

媒體也多持悲觀態度,《法新社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紐約時報》等媒體皆認為,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」能否實現還有待觀察,因為這次除了主辦的加拿大總理杜魯道、中國主席習近平遠端參與外,沒有其他國家元首親自出席會議。為了防止這次的談判重蹈覆轍,COP15還設定了一個監測框架來追蹤進展,然而《華盛頓郵報》指出,「昆明—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」幾乎沒有設定可衡量的監測目標,監測框架實質上沒有任何約束力。

保育團體生物多樣性中心(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)國際法主任Tanya Sanerib也表示:「雖然達成協議很好,但如果我們要拯救地球上的生命,現在我們必須捲起袖子,真的去行動。」她批評:「如果仔細看這份協議,你會發現在對抗野生動物滅絕的部分,簡直就是日常工作的簡化版本。」

其他報導

留言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